五年前,一项关于人类未来生活环境的重要协议《巴黎协定》正式通过。五年后的今天,在关键时刻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计划”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这离不开持续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气象工作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总体努力的一部分,在保障科学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五年来,气象部门立足岗位职责,紧紧围绕国家需求,为气候变化全链提供科技支撑,强化气候变化科研、影响评估和决策支持优势,推进中国气候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气候变化科研和决策支持水平。
设定基本坐标——,突破气候变化核心关键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0x9A8B”、进行“自主贡献”、“全球盘点”的起步阶段。
如何让“中国命题”成为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行动计划,如何让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控制、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加减乘除”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是中国当时必须面对的挑战。
加强科技支撑已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话语之一。
在《巴黎协定》《巴黎协定》的整体部署下,2017年科技部、环保部(现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副本。其中,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已经明确敲定。
以此为指导,气象部门立足于基础科技部门的定位和职责,围绕关键科学问题进一步推进气候变化研究,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十三五”第一年,【0x9A8B】明确了思路、目标和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的年度关键工作计划将任务划分“细化到人”;国家-地区-省级联动,发挥科技创新的合力。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一批核心关键问题突破——个
核心数据的自主性。克服长序列气候数据问题,我国第一代全球大气/陆地再分析系统及产品(CRA)正式运行,打破了我国气候变化研究依赖国外再分析产品的现状;协调推进国家气候观测站和大气背景站建设,为气候变化业务和研究提供第一手数据。
前沿理论突破。挑战探测归因这一重要的基础理论领域,量化人类活动对我国重大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改变探测归因领域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局面;《气专委评估报告》引用了气候变化探测归因研究的结果,为制定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国内和国际政策提供了重要支持。气候模型创新。自主研发气候系统模型业务运营,并深入参与第六届国际耦合模型比对计划(CMIP6),模型预测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形成中国未来气候和极端气候预测数据集,完成1.5和2情景下的干旱、极端降水和极端温度变化预测及其影响风险评估。
做好可靠智库——,全面参与国家政策部署行动
中国气象局作为中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牵头组织部门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单位,积极推进气候变化成果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外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气象局的组织和支持下,61位中国作者、25个部门、科研机构和——所大学共同编写了第六次气专委评估报告。参与该报告的作者数量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和科技治理,正在向气候变化科学评估领域更深更广的层面迈进。
五年来,在第六次气专委评估报告期间,中国气象局组织动员数百名专家进行了几次政府评审,遵循科学研究成果均衡、科学、客观表达的基本原则,科学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为气候变化谈判赢得空间;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中国代表团成员,从法国巴黎到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气象局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大会谈判,密切关注国际气候治理新动向,加强形势分析判断,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和观点。
对外,发布全球科技治理气候变化的“中国声音”;在内部,它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部署和行动贡献了“气象力量”。
大力支持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至《“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关键问题的安排和磋商讨论的组织都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部署,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提出建议和意见,为碳峰值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科学支持。
为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提供最新的科学力量——。从巴黎气候变化会议期间与科技部联合召开的会外会,到多个部门的共同发展,我们将确保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得到最新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支持。
第二次区域气候变化评估花了三年时间,为决策者收集了135万字的评估报告和13万字的总结,并在区域一级更详细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适应当地情况和制定精确的政策提供了“科学指南”——,从而有效提高了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持能力。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都会准时出现在决策者的办公桌上。本书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角度,紧紧跟随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脉搏,反映了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此外,中国气象局每年发布的《关于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研究和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战略”的建议》《关于加快我国碳市场建设进程的建议》《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和针对灾害风险关键点的《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特别发布,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三维基础”。
此外,中国气象局积极推进与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工程建设和重点任务的对接,加强推进多圈、跨行业综合能力建设,继续深化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开放式合作——,摸清我国陆上和海上风能资源分布情况,完成全国陆上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评估。风能、太阳能预测业务服务产品覆盖全国土地;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推动编制《应对气候变化绿皮书》科学评估报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承担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课题研究;积极参与气候峰会筹备等相关工作;与中央组织部联合举办地方领导干部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气象保障专题研讨班;积极参与CPPCC“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重点研究。
吹响安全——的哨子,继续开展积极有效的适应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既要有“缓解”,也要有“适应”。面对已经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气候变化,帮助人们开展积极的适应行动,增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是各级气象部门的应有之义。
在过去五年里,各级气象部门面临着重大需求,并为持续有效的适应行动提供了支持。
面对粮食安全,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及时捕捉到全省积温带北移东扩,并基于30年的气象资料,对全省6个积温带进行重新划分,为科学调整全省农业布局提供决策支持;由陕西省牵头,会同苹果主产省(区)和国家气象中心组建苹果气象服务中心,围绕气候适宜性区划、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候质量认证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评估开展专项服务;内蒙古开展了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畜牧业的影响及适应技术研究,贵州开展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的事实、过程和机制等研究。
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安徽、北京、福建、天津、上海等地气象部门开展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气候变化风险影响评估;广西、江西、内蒙古等地气象部门积极参与气候适应城市建设相关工作;河北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气候服务;广东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城市气候承载力和人类健康影响的评估服务;辽宁结合IPCC专题报告,为当地海岸带和海洋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服务。面对生态保护,很多地方为红线划定工作提供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风险等决策信息;《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了科学依据。河南开展黄河沿岸生态保护与优质发展专题研究;吉林省对长白山森林进行气候变化影响评价。
灾害风险普查取得了重大进展。完成全国2474个县暴雨洪水灾害风险调查,完成3532条中小河流、13628条山洪、9603条泥石流沟、48682个滑坡点风险调查,广泛应用于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能力大大提高。制定高温干旱、台风风雨灾害强度指数、早稻、晚稻、玉米、冬小麦、大豆产量预期指数等一系列灾害风险指数;开展水资源、洪涝、干旱、作物产量和城市大气环境容量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风险预测研究与应用。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关系到人民的福祉。气象部门将抓住新的发展阶段,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以确保国家气候安全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治理,进一步发挥基础科技部门的支撑作用。(、陈、均为本文作者)